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 2023-09-21 学习 人气: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一)(p12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连除、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比较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要复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复习,要使同学们更好地熟练地进行解答。

  二、复习运算顺序

  1、提问:有哪几种计算?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2、请学生归纳:(运算顺序及小括号)

  3、练习复习(一)第2、3、4题。

  (1)各自独立完成。

  (2)校对,讲评2、3题,校对后讲评第4题。

  三、复习应用题。

  1、各自分析,解答第5、6题。

  2、完成后,说说分析思路解题步骤。

  3、引导归纳: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四、小结:(混合运算顺序,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二)(p12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会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所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分析各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熟练地解答。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1、练习第8、9题题组练习。(观察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调解题时认真审题)。

  2、练习10、11、12题,独立完成,逐题讲出思考过程,讲评。

  3、练习第13题,明确题意,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答。

  4、第14题是移多补少的逆向应用题。

  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5、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应注意什么?

  6、作业《作业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三)(p127)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地进行解答。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投影仪显示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问题联想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两个鸡场一共养鸡多少只?②两个鸡场养鸡的只数相差多少?

  ③平均每个鸡棚里养成鸡多少只?

  ①第二养鸡场要给第一养鸡场多少只鸡,两个鸡场的鸡同样多?

  2、根据下列条件提出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有桔子2500千克,苹果是桔子的3倍。

  ②有苹果7500千克是桔子的3倍,桔子有多少千克?

  三、重点训练:围绕上面第1题联系第15题训练。

  四、独立完成其余几题。

  五、引导完成思考题

  六、作业《作业本》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 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 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时、分、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录像、、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

  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2010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

  (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

  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

  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

  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

  (一)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

  师:(出示钟面)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

  (二)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又细又长的那颗)。

  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演示:钟面上,秒针伴着“嘀哒”声走了几小格。)生自由回答。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

  (1)(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脚、说2个字、点一下头)

  (3)你感觉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三)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

  1、体验10秒。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

  学生活动,然后反馈。

  2、感受15秒。

  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

  学生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

  3、游戏活动

  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现在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鼓励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师要送一个礼物给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有多少秒?(播放一段60秒的音乐“梁祝”。)

  师:这段音乐有多少秒?

  师:这段音乐究竟有多少秒,让我们伴着秒针的走动,再次来欣赏一下这段音乐。不过这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这段60秒的音乐,画面显示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

  师:秒针走了多少秒?这段音乐是多少秒呢?

  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间呢?分针走了1小格呢?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钟。

  师:我知道这段音乐是60秒,现在又说是1分钟。到底是1分钟还是60秒?

  生:1分=60秒。

  板书:1分=60秒

  课堂小结: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分=60秒。

  三、练习、感受,加深认识

  如果给你10秒,你觉得能干什么?学生交流。那10秒到底能干什么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和一些口算题,还有半张空白的纸。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件事来作实验。

  四、课堂小结

  10秒我们有这么多收获,那如果只给你1秒你能干什么呢?学生交流。你们认为1秒干不了什么?是这样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结:汽车1秒能行20米,火车1秒能行30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地球1秒大约能自转4100米;卫星1秒约行7900米。

  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秒,在一些国际比赛中,往往成败就在这短短的1秒之内,(出示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视频)这是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连1秒都不到。

  难怪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就是时间的价值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祝贺大家今天收获可真不少,相信小朋友们今后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时间的主人。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1)学生汇报。(略)

  (2)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四、总结下课。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 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

  1、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

  2、 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

  3、 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 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

  三、练习。

  完成P11 1~3题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 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学生互评,自评。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秋游图,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用拍手表示。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老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问: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揭题: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贴)

  2、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活动。

  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3、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来表示?

  4、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想想看,在生活中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5、认识几分之一(5分)

  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小组活动:表示出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汇报:说说看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6、教学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7、用分数来表示一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想想做做1

  谁来说说看图1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图2呢?说说看为什么能用1/6表示?图3图4

  8、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想想做做3

  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随着电脑的演示,让学生猜猜看:现在涂色部分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

  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实验:(每小组有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实验: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1/4,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小结:1/2大于1/4

  2、猜想

  那请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样?

  你是怎么想的?

  3、验证

  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8,和它的1/2、1/4比比,看看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4、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课小结

  1、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找分数: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寻找分数。

  3、小结:生活中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4、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一般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得数。

  2、口答。

  450除以9得多少?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是多少?

  3、导入新课

  妈妈要买8个茶杯,每个茶杯15元,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就够了?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聆听学生的思考过程,揭示今天的教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

  教师:要把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成员们一起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说出想法。问: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和鼓励。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出示分桃图。

  1、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1)理解题意。

  (2)提问:要分多少个桃?平均分成几份?求什么?怎样理解“大约“两个字?

  (3)列式。

  (4)思考“怎样求出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5)集体交流。

  (6)质疑:为什么要将260看作是240或280,而不把它看作250?(因为240,280都是4的倍数)

  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吗?

  2、估算。

  78÷4 470÷8 178÷6

  83÷9 360÷5 410÷7

  (1)学生独立完成。

  可简写思考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集体订正,叙述估算过程。

  3、估算。

  71÷8 181÷2 359÷6

  440÷9 138÷7 323÷4

  请学生说出估算过程。

  4、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直接说出估算结果。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3 6 12 24 ( )

  (2)128 64 32 16 ( )

  (3)8 24 12 36 18 54 27 ()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应用连乘计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 培养学生爱校护校的主人翁情感。

  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时学生对连乘的运算顺序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运用连乘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本节课的原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买矿泉水”,在“试一试”中有一道题“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本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正是因此所得到的灵感。备课时我考虑到估计学校约有学生多少人,必须基于学生对学校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恰逢我校正在开展“我爱我校”的活动,于是我灵机一动,将教学的具体内容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题材,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爱校护校的情感。

  教学重点:

  征对具体题目进行正确估算,哪种类型的题目要用连乘来计算。

  教学关键:

  找关键字句解决连乘问题。估算找类型。(看哪个数最接近哪个整十整百:一类要多估,如:带钱买东西,买布做衣服等;另一类可少估,如:计算题。)

  教学教法:

  分析法、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讲解鼓励等教学方法。

  教学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倾听等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目的以“了解学校”为主线,使学生被熟悉的校园景象所吸引,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发现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中。)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在杭西小学学习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你们对我们学校都有哪些基本了解?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我们的学校很大。

  生2:学校有两栋教学楼,旧楼有3层,每层有4间教室,还有一栋“逸夫楼”,里面有专用多媒体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校长室以及学生教室。

  师:同学们对学校的建筑了解得真清楚,旧楼就是我们的教室所在的教学楼。(小黑板出示:旧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4间教室,每间教室有4盏灯。)

  师:看了这段话,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那些数学问题?生1旧教学楼一共有48盏灯,我是用乘法算出来的。……教师将学生回答的相关信息板书)

  (继续出示小黑板:三(2)班教室,老师说道:“欢迎参观三(2)班教室,我们的教室里有4组,每组有5套课桌椅,每套课桌椅148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问题“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展示出来。)师:估计一下,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

  (评析“了解班级”的教学情境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板书学生对自己班级所在教学楼进行了解所发现的数学信息,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目的解决“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要用连乘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知识,对此结果进行估算是给孩子们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此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和进行估算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

  1.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怎样估算“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让每个孩子都有交流的机会。

  2.全班交流,请代表说说自己小组的估算方法。

  生1:我们组是这样估算的,一组有5套课桌椅,4组就有20套课桌椅,我们把每套课桌椅148元看作150元,20×150=3000元。

  生2:我们组是这样估计的,一个组有5套,1套148元(看作150元),1组就是750元,4组就是750×4=3000元。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看来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估计教室里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可以先估计一组花多少钱,再估算4组花多少钱;还可以先算出本班4组共有多少套课桌椅?,再估算本班一共要花多少钱?

  全班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然后请不同方法的同学介绍自己的算法并阐述理由。

  师小结:虽然同学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列的是分步算式,有的同学是一个综合算式,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都是用连乘的方法。

  (评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给每一个孩子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教师在新的问题出现时,没有直接灌输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索交流、合作学习,这是“以人为本”的表现。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因希望对自己的学校有更深入的了解,热情很高。值得提出的是,教师在学生全班交流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方法的共同之处,增进了学生深层的思考,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目的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拓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感受幸福舒适的学习条件来之不易,感受学校对自己的关怀,对学生进行爱校护校的品德教育。)

  1.课桌椅问题。

  师:同学们 “学校为我们准备舒适的课桌椅一个班大约要花3000元钱。”(桌上乱涂乱刻的痕迹。) 那全年级2个班呢?全校呢?那该要花多少钱啊。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同学们,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生: 这是不爱护学校财产的行为。我们发现这种行为要阻止他。……

  2.。估计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师:现在你们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多幸福啊。每个星期一,我们全校同学都要聚集在操场举行升旗仪式。(每个年级2个班,有6个年级。)

  师:你能估计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吗?

  生1:我们不知道每个班有多少人?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怎么办呢?

  生2:可以根据我们班的人数来估计。

  师:这个建议不错。下面我们分小组估算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再组织汇报。

  生1:1个班大约有40人,1个年级2个班大约有80人,6个年级大约有480名同学。生2:我们是先算出全校6个年级有12个班,再按每班40人估算全校大约有480名同学。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估计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但尽可能地准确一点,要不估算结果会和实际数目相差太大。

  (评析教师在前两部分对校本课程资源素材的挖掘和利用起到了激趣和激智的作用,这一环节则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升华。“课桌椅问题”“灯泡问题”和“估计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均源于校园生活又与本课的教学目标紧密相扣,“爱护学校财产”“珍惜幸福的学习生活”“遵守公共秩序”等品德教育目标都蕴涵在这一个个数学问题之中。“润物细无声”正是校本课程资源利用起到的特殊效果。)(四、说回顾与总结

  (目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1.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怎样估计学校有多少同学了。

  生2:我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了。

  生3:我知道了学校为了让我们安心学习花了好多钱,我们要爱护学校财产。生4:学校这么多同学,如果上下楼瞎疯瞎跑该多危险呀!

  生5:要靠右行。

  生6:我对我们学校了解更多了。……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和计算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并且对我们的学校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2.课后作业(书上)

  我们学校马上要召开校运会了,校运会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如:买矿泉水问题,请你们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这类问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一、乘除法

  一、教学内容:P2~P14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 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 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 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 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 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7课时

  六、教学进度:第1~2周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P2~P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 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三、 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 1~2 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需要多少钱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1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

  (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 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备注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 第1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四、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 第2题,填在书上。

  六、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例1 例2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加深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建立除法的逻辑推算。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2、方法与过程:经历自主探究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发展计算思维的灵活性。会用逻辑推理“因为??所以??”,能进行观察对比,提高对比能力。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并能熟练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整十数被一位数除、整百数被一位数除的计算方法。除法算式的不同读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好不好?请大家仔细听好。狐狸装了一筐苹果,今天它要卖苹果。狐狸说:我的苹果可甜了,而且还很便宜呢?2 个苹果只要12元哟?小熊看见了想买苹果,它说苹果价钱太贵了,狐狸就说:那好我再便宜一些吧,20个苹果只要120元钱,小熊高兴地说很便宜了,小猴看见了却说小熊上当受骗了。

  2、启发提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说为什么小猴说小熊受骗了?

  师:请前后四个同学讨论讨论,说说为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3、师:哪组同学能说说你们小组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2个苹果只要12元。”

  “20个苹果只要120元。”

  4、师:其他小组能否根据他们小组找到的信息,列出算式吗?

  生:(1)12÷2=6(元)

  (2)120÷20=

  5、师:在计算120÷20,该怎样计算呢?

  6、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板书: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讨论算法

  师:先请你们小组一起讨论计算方法,并试着算一算。

  (核对答案)

  方法一:因为12÷2=6,120里面有12个十,20里面有2个十,所以,12个十除以2个十的商是6。

  师:请和这位同学做法相同的同学举手。

  师:560÷70这道题,谁来说一说“因为、所以”?

  生:略

  师:还有同学有其他的做法吗?

  方法二:因为

  20=120,所以120÷20=6。

  师:这位同学想到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出示题目卡片200÷20、490÷70、300÷50、240÷30)

  师:像这组同学这样计算,你们会吗?能不能说出思考过程?

  200÷20=? 因为__×20=200 所以200÷20=

  490÷70=? 因为__×70=490 所以490÷70=

  300÷50=? 因为__×50=300 所以300÷50=

  240÷30=? 因为__×30=240 所以240÷30=

  师(小结):结合刚才两组同学的做法,在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时,同学们可以根据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来计算;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根据12÷2=6,求出120÷20=6;在做题目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老师和这两位同学的做法都不一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板书:120÷20=6 被除数、除数同时划去一个0)

  师:有没有同学能说说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略

  师:好,现在老师就来教你们一个方法:被除数、除数同时划去相同个数的0,划0的个数根据除数。

  师:再看刚才那4道题,谁来说说该怎么划0?

  生:略

  2、讲解读法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个算式?120÷20

  (板书:3种读法)

  生:120÷20 读作:120除以20

  师:这个算式还有其他读法吗?

  生:还可以读作:20除120

  或:120被20除

  师:这位同学非常好,已经在上课之前就做了预习,老师要表扬他。

  (出示题目卡片:630÷7 400÷80)

  师:请同桌两位同学小声地说一说这两题可以有哪几种读法?

  生:略

  师:(出示题目卡片)

  选择:算式24÷3,下列读法错误的是( )

  A、24除以3

  B、24被3除

  C、3除24

  D、3被24除

  师:请同学们手势准备、出

  (检查手势答案,是否有同学错)

  师:同学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除法算式的几种读法。

  3、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课本第33页,看例题;看完的同学完成练一练的1计算 师:做得快的同学,

  第一:请你仔细检查

  第二:请你任选2题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核对答案)

  师: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看没有举手的同学,问他错在哪)

  师:挑选200÷2、400÷8这两题,请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做的?

  三、应用提高

  1、第33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师:小巧和小丁丁和学会了“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后,来到超市里买鸡蛋,发现有两位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在超市里帮忙分鸡蛋,将210个鸡蛋平均装入3只塑料桶。那么没只塑料桶要装多少个鸡蛋呢?

  师:同学们能否列出算式,并试着算算结果。

  生:210÷3=70(个)

  师:如果要平均装入30只塑料桶呢?又该怎么列示呢?

  生:210÷30=7(个)

  师: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210÷3和210÷30的异同,并说说做法

  生:略

  师:210÷3 我们可以先算21÷3=7,再添一个0

  而210÷30 我们可以先各划去一个0,再用21÷3=7

  师:(出示题目卡片)请一组同学来开火车

  180÷2= 160÷40=

  270÷30= 400÷8=

  四、归纳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以及“除法算式的不同读法”,请同学们回去认真复习!

  540÷9= 500÷50=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5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学习比较复杂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者末尾有0的除法。上一节课中的两个题目是被除数的某一位上是0而商0,本节课是因为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时不够商1而商0,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6123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和算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尝试探索

  1、创设情景:本月轮到你当家庭主管,负责分配零用钱,零用钱一共612元,平均分配给家里3个人,每人该分配几元?

  (1)你能完成这项任务吗?请你试试看。

  (2)小组讨论,比一比谁完成得好。

  (3)汇报,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2、情况分析

  (1)在计算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

  (2)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每个问题的。

  二、引导归纳,提炼方法

  1、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不够商1怎么办?接下去的竖式该怎样写?(这是重要环节,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发言;教师准确引导,方向明确)

  2、提炼:用被除数十位的1除以3,不够商1,就在商的十位上写0;3和0相乘得0,在1的下面写0,1减0得1,再把个位的2写下来,12除以3商4。(教师在演示的时候,每一步都要起到示范的作用,促进学生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介绍简便的写法。

  三、独立尝试,巩固提高

  1、尝试写竖式计算:5224在尝试解题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在计算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和注意事项)

  2、归纳总结。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和饮料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希望大家帮帮老师。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3、汇报算法

  (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6、汇报算法

  (1)243 = 72(元) 722 = 144(元)

  (2) 2432

  =(? ) 2

  = (? )(元)

  三、拓展应用

  1、1547 12586 1024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012346789 ( )

  4、 1568 36912

  32 + 173 (15 + 35) 6

  5187 10525

  5、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上的作业。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 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 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6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正方体

  五、学具: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游戏一。

  (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

  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

  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2.游戏二。

  (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

  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 一 搭

  游戏一

  游戏二

  练 习 三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

  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三)拓广练习:

  1、同步练习P16

  2、自主天地P10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7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的平面图形,你还记得吗?知道的请大声说出他们的名字。(教师出示课件,逐个出示图形) 全体学生齐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个图形和其它四个不一样,它是谁呢?

  生1:圆。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

  生1:圆没有角。

  师:你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数学书上有角。

  生:黑板上有角。

  生: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请你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它们上面有角吗?

  师:(出示课件:剪刀)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 (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出示课件:钟面)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

  师:(出示课件:红领巾)红领巾的角呢?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出示课件:从屏幕中的剪刀、三角板、闹钟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

  2、观察角,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还有2条直直的线。

  师:这些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 { 板书:顶点 边(直直的线) } (尖)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求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求周长的计算。

  2. 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等方式经历求周长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求周长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衢州的哪些公园(学生自由发言)

  喜欢逛公园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一个小街心公园游览一下吧。

  板书课题:游园

  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46页情境图,提问

  观察公园平面图,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如果学生没说出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就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张奶奶每天早晨都要绕着公园边的小路散步。算一算,张奶奶走一圈是多少米?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做一做,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教师巡视指导,让先做完的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做法

  ①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

  ②190+410=600(米)240+560=800(米)200+200+=400(米)600+800+400=1800(米)

  师:这位同学,请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对学生发言给与恰当的评价,并启发学生说出不一样的方法。重点学习怎样凑整。

  可以问:你是怎样想的?谁跟他的想法一样?你为什么这样做?

  谁还有类似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哪里比较相似?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和他的方法不同在哪里?

  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其实我想的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这种方法。同学们用好办法求出了公园的周长,那么算一算中图形的周长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算一算。

  二、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书。

  重点指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

  36+20+36+20 (36+20)×2 36×2+20×2 22+22+22+22 22×4 22×2+22×2 引导学生明白各个算式的意思。可以提问

  图中只有一个36和一个20,你写了两个是怎么回事?

  谁还有不同方法?你是怎样想的?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简便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出示题目)

  师:房顶三角形长20米,房子高(不包括房顶)长41米,房子宽39米,房子的周长是多少米?(20+41+39+41+20=161(米))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规律。

  2、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描述,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3、获得一些初步为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得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引入(飞镖)

  1、引出“可能”

  今天老师要请大家一起玩个游戏,你们喜欢吗?(出示转盘)

  请两个学生上来比赛,猜猜谁会赢?

  教师小结:刚才这两位同学在没有比赛之前,我们是不能确定他们的输赢情况,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用“可能”来描述。(板书:可能—不确定)

  现在谁能用可能一次来说说他们两个的输赢情况。(XX可能会赢,XX可能会输,从不同角度说说)

  2、引出“不可能”、一定

  比赛开始,规则每人投5次,等到第一位同学投完第5次,随机再让学生猜猜他们的输赢情况,并说说理由。从而引出“一定”、“不可能”

  (板书:(一定--确定)

  (不可能--确定)

  3、小结:刚才我们所讲到的“可能、不可能、一定”它是判断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的三种情况。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有些事情它可能发生,有些事情它不可能发生,而有些事情则一定发生,下面的事情请你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说一说。

  4、练习(课件出示)

  (1)小红说:“出生到现在我没有吃过一点东西。”

  (2)太阳从西边出来。

  (3)吃饭时,有人用左手拿筷子。

  (4)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5、教师说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

  (1)两个因数相乘,积是两位数。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是两位数。

  (3)一个人身高10米。

  (4)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二、操作活动探索规律

  1、出示活动要求

  (1)每人摸3次,摸的时候要按顺序,不能抢。

  (2)摸之前将棋子摇一摇,任意摸出一个,小组长记录是什么颜色,然后把棋放回袋子再摸。

  (3)小组长统计一共摸了几次,白棋几次,黑棋几次。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摸球情况

  请各组的组长汇报你们组的摸球情况。(师将学生的摸球的情况统计在记录表中)仔细地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袋子里装有什么颜色的棋子,以及两种棋子数量的多少。

  5、验证猜测结果

  6、师小结:通过再一次的实验证明,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数量)数量多的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可能性就少。那么两者的数量相等或差不多时,它们的可能性就差不多了。

  三、生活应用

  我们掌握了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利用它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1、现在我们再来玩玩这个飞镖游戏吧(请两位学生上来)

  (1)猜猜他们两个投在那个地方的可能性大一些

  (2)学生投了几次之后,猜猜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随机察看情况)

  2、定分

  老师这儿有一个没有定分的飞镖,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觉得如何定分最合理?

  3、摸奖

  瞧,元旦马上到了,一百商店举行摸奖活动,规定凡是摸到白球均可获得价值100元的精美礼品。你会选择那一只摸奖工具箱。(说说你的理由)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学会推算出日期。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情景学会根据条件推算日期。

  教学难点

  掌握倒推和跨月的日期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结合生活,引入新课。

  1、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日。

  2、猜老师的生日

  你想知道老师的生日吗?谁来猜一猜?

  逐步给出提示,如:

  (1)第二季度。

  (2)这个月是大月。

  (3)是这个月的第12天。

  二、 创设情境,探究推理。

  1、一看,猜一猜,说一说。(独立思考)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情境,收集数学信息。)

  2、说一说,解决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简单的推理过程。(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出一些模仿练习,如:一年的倒数第5天是哪一天?)引导学生讨论:淘气的生日是哪一天呢?你你自己的看法。

  3、议一议。

  师巡视、提示、纠错 。重点关注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思考。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书上P72上的填一填。

  2、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你知道吗?你想到了什么?